患者服务

健康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患者服务 > 服务专区 > 健康知识 > 正文

不可忽视的“息肉”

来源:普外科   编辑:柴丽   发布时间:2022-09-16   点击量:   作者:郭甲民

“请问医生,我这个息肉需要切除吗”经常会听到病友家属或身边朋友问到我这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和大家聊聊这些我们身体多出来的“肉肉”。对于小小的“息肉”,有时切不可大意,因为有的可能是癌症的前兆,也就是癌前病变;当然,也有的息肉不用过多在意。

那么,息肉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息肉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炎症刺激,常见于慢性炎症,如胆囊炎、慢性肠炎、胃炎等可对黏膜造成一定损伤,长期反复刺激则可能导致局部腺体上皮增生而出现息肉;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进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导致粪便性状改变而刺激胃或肠黏膜出现息肉;其他比如遗传或基因突变等。

我们先来学习一下什么是息肉(polyp),它是黏膜(包括胃黏膜、肠黏膜、胆囊黏膜等等)表面向外突出的小肿物,常带有蒂,也可无蒂。临床上我们一般将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前者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等,这一类需要警惕,因为它很可能会恶变(>80%肠癌由腺瘤恶变而来),后者一般多由慢性炎症刺激引起,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等,该类息肉恶变可能性小,但如果不良刺激因素持续存在,它也会慢慢“变坏”(见下图)。

如果体检发现息肉,该怎么办?对于不同部位的息肉有着不同的处理措施。简单介绍一下腹部肿瘤外科常见的几种息肉。

胃息肉Gastric polyps

一般没有明显的不适,常在胃镜中发现。伴有其他胃肠道疾病时会出现如腹胀、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腹痛等症状。

胃息肉是否有癌变风险呢?a.胃底腺息肉:可能与长期口服抑酸药物有关,恶变率不到1%;b.增生性息肉:常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萎缩性胃炎有关,恶变率1%左右,息肉增大后癌变风险会增加;c.腺瘤性息肉:恶变率高,直径大于2cm的绒毛状腺瘤性息肉恶变率可达40%。当然,以上分类需要胃镜取检病理诊断后方可明确。

一般来说胃息肉只要直径≥1cm,建议在胃镜下直接切除。当然还要结合息肉数量、病理类型、是否合并HP感染、是否服用抑酸药物,必要时行超声内镜检查等因素综合分析后选择是否需要随访、内镜切除或手术切除。

肠息肉Colonic polyps

几乎没有任何症状,通常在肠镜检查时被发现;对于一小部分较大息肉者可出现便血、便秘、腹泻、大便性状改变或习惯改变等。

非肿瘤性息肉(炎症性、增生性、错构瘤性息肉)一般不易恶变。腺瘤性或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有恶变风险,绒毛状腺瘤恶变风险更高。具体来讲,符合以下任一标准,恶变危险性较高:a.个数≥3个;b.直径≥1cm;c.病理报告”管状绒毛腺瘤”或”绒毛腺瘤”。

越早切除越好。当然有一部分患者病情复杂,比如息肉体积较大或数量较多而无法内镜下切除可先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后再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胆囊息肉Gallbladder polyp


大多没有明显症状,常B超检查发现;少部分表现为右上腹不适,多在油腻饮食后出现。

是否有恶变风险?“胆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基本没有癌变的可能。不过,“腺瘤性息肉”则癌变率较高。

大部分较小的胆囊息肉(<1cm),没有症状则定期复查。一旦呈现以下一种或几种特点,则建议切除胆囊:a.只有1个,直径>1cm;b.复查过程中体积较前增大;c.合并有临床症状或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或无蒂息肉等;d.超声、CT或肿瘤标志物等检查结果提示恶性可能。然而,不同于胃肠道息肉,胆囊息肉难以直接获取病理明确性质,而需要依靠B超、CT、肿瘤标志物等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当包括上述高危因素时建议胆囊切除。

以上就是我们腹部肿瘤外科常见的几种息肉,它们“有好有坏”,有时也“好坏难分”,但只要我们提高预防意识,规律生活,合理饮食,适当锻炼,及时体检,一旦发现正确处理,绝大多数息肉都会“相安无事”。

                                                    (腹部肿瘤外科 副主任医师  郭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