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科B超下引导的PICC置管术开展以来,经过专家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发现,比起传统的PICC 穿刺法,应用该新技术具有损伤小,定位准的优点,使PICC 置管适用性、成功率获得大大提高,减少了穿刺时的相关并发症(出血、神经损伤)、术后静脉炎和血栓的发生。下面我从4个方面向大家介绍经B超引导下PICC的优势所在:
1、B超下引导的PICC置管术可提高PICC 置管的范围。传统的PICC置管术大多选择肘部以下的重要静脉,以肉眼观察,用手触摸血管的方式进行,此处血管容易受静脉输液和采血的损伤,部分患者无法找到合适的血管行PICC,加之恶性肿瘤患者在行PICC 置管前多数都有外周浅静脉的破坏,所以传统PICC 置管采用原装穿刺粗针无法对血管条件极差的患者进行成功置管。改良后的技术采用了细针穿刺后再使用扩皮器和撕裂鞘将导管送入血管,采用细针本身就扩大了可穿刺的血管范围。
2、B超引导下的PICC置管术可提高PICC 置管成功率。该技术采用B 超引导,可经B超观察到血管的准确部位、粗细、深浅,确保了穿刺的准确性。采用的细小针头,导针架支撑刺入,扩大了穿刺适用范围,大大提高了1 次穿刺成功率,减少了传统方法多次反复穿刺不成功给患者穿刺点周围皮肤带来的损害和心理负担。
3、B超下引导的PICC置管术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改良后的技术选用肘上3~4 cm 作为穿刺点,避免了传统方法肘下置入PICC 时导管随肘关节屈伸在静脉内牵拉、摩擦血管内膜及肘关节汗液刺激引起的不适, 同时也有利于贴膜的固定。这些因素都大大降低了置管引起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概率。
4、B超下引导的PICC可延长PICC 留置时间。改良塞丁格技术由于一次穿刺成功率高, 在导管留置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中途意外拔管的概率也较低, 因此相对于传统PICC 置管其导管留置时间也相对较长。PICC 置管后一般要留置保持到一个疗程的化疗结束, 但如果出现了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就必需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