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肿

乳腺病院

放疗医院

妇瘤病院

肿瘤内科病院

门急诊科

肿瘤外科手术平台

远程会诊中心

医技科室

健康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陕肿 > 肿瘤内科病院 > 内科六病区 > 健康教育 > 正文

与癌共生,你我同行(一)

来源:肿瘤内科病院六病区   编辑:柴丽   发布时间:2025-04-20   点击量:   作者:翟阳

大家好!我叫翟阳,来自陕西省肿瘤医院,是一名肿瘤内科医生,大家可以叫我小翟大夫。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些我对于肿瘤的认识。

恶性肿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癌症,它其实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它曾经是神秘的、隐蔽的,不被人所知的,后来,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它变成了一种致命的、形式多变的实体。

2022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82.47万例,其中男性约为253.39万,女性约为229.08万例,肺癌居恶性肿瘤发病首位,2022年肺癌新发病例约106.06万,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2.0%,其后依次为结直肠癌(51.71万,10.7%)、甲状腺癌(46.61万,9.7%)、肝癌(36.77万,7.6%)和女性乳腺癌(35.72万,7.4%)。2022年中国肿瘤死亡病例257.42万例,肺癌居恶性肿瘤死亡首位,2022年因肺癌死亡病例约73.33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8.5%,其后依次为肝癌(31.65万,12.3%)、胃癌(26.04万,10.1%)、结直肠癌(24.00万,9.3%)和食管癌(18.75万,7.3%)。

是的,癌症已经成了我们这一时代的典型瘟疫,环顾周遭,在我们的亲人、朋友、同事里,总有人会不幸罹难,它似乎成了我们避不开、逃不掉的话题。但经过我们多年的努力,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肿瘤的医学治疗技术也日趋完善,许多恶性肿瘤患者都已获得治愈,更有成千上万名患者正走在康复的路上。“带瘤生存”已是许多肿瘤患者的常态。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肿瘤定义为一种慢性病,“谈癌色变”的时代已经过去,“知己知彼,与癌共生”才是我们的终身课题。

怎样避免罹患肿瘤呢?

癌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许多种疾病,我们把它们统称为“癌症”,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就是细胞的异常增长,它是由某一个单个细胞的生长失控引起的疾病,这种增长是由基因突变引发的,在一个正常的细胞中,正常的基因回路调节着细胞的分裂和死亡,犹如我们人本身,细胞们也有着生老病死的常态,而在癌细胞中,这些回路被打破,于是,它们可以不断生长,甚至生长的更快、适应的更好。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体内原本正常的DNA发生了突变呢?又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或者是减少这些突变的发生呢?

癌变的过程是长期而缓慢的,它往往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从早期损伤变为完全恶性的细胞,所以,对于癌症,我们不仅需要寻找针对它的治疗方法,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在癌症呈现临床表征之前就发现它的存在,从而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这似乎意义更加重大。早在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根据当时的医疗水平明确提出:1/3的癌症可预防,1/3的癌症可治愈,而另外1/3的癌症病人,经过治疗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18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充满着工厂、煤和烟囱的国家,在伦敦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一些爬烟囱的男孩,因为他们需要大量的烟囱清扫工,而在这些人中流行着一种疾病,那就是阴囊癌。到了1875年,政府加大了对这个职业监管力度,完全禁止雇佣年轻的爬烟囱男孩,于是,几十年后,我们刚刚提到的疾病,阴囊癌,也随之消失了。于是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设想,如果煤烟能够引起癌症,那么会不会世界上还有其他与之类似的可预防的致癌诱因和“人为的癌症”呢?

我们知道,在传染性的疾病中,存在着一种明确的因果关系,某一种细菌或是病毒,直接导致了某一个疾病,比如乙肝病毒对于乙肝,疟原虫和按蚊对于疟疾等等,而对于癌症这种非传染性的慢性疾病,想要明确它的病因或是诱因,则过于的复杂和多变。而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流行病学的调查以及动物实验,还是在这庞大且错综的数据库中为我们找到了一些线索。

一份来自英国的1951年至1954年的死亡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在789例死亡病例中有36例死于肺癌,而当科学家们进一步统计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因肺癌死亡的病例时,他们发现,所有的36例死亡都发生在吸烟者中,相关性一目了然。同时,他们还发现,烟龄越长、吸烟量越大,患肺癌的风险也就越高,之后,他们又通过大量的动物学实验和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吸烟与肺癌的之前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从1964年的1月起,所有的香烟包装都贴上了“吸烟有害健康”的警告标志。

据估计,大约有1/3的癌症死因与吸烟有关,而除了吸烟,其他风险因素还包括不良饮食习惯、果蔬摄入不足、肥胖、饮酒、感染等等。比如某些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会发生肝癌,而超重、肥胖会增加患乳腺癌、结肠癌、子宫内膜癌及胰腺癌的风险等等。

美国癌症协会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有超过50%的男性癌症死亡和超过1/3的女性癌症死亡,都源于可以避免的因素。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避免这些致癌因素,比如电离辐射、紫外线、矿物纤维等物理因素,多环芳香烃、芳香胺基、亚硝胺等化学因素,还有病毒、霉菌、寄生虫等生物因素,同时还要了解自身有无家族遗传因素,并且保持良好的机体内分泌、免疫状态和心理状态,戒烟限酒、保持营养均衡、多运动。预防就是治疗,将疾病扼杀在摇篮中。

当然,除了要重视肿瘤的预防外,我们还需要格外重视肿瘤的筛查,早期发现肿瘤能够决定我们未来的预后。

专家简介: